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·罗杰斯看来,做自己就是成为真实的自我,这意味着体验、意识、行为的和平统一。按他的定义,“想说就说,想做就做”未必是在做真实的自己一一如果想法(意识)与内心感受(体验)不一致,那么任何表达(行动)都可能是“自我防御”。换句话说,如果你不了解真实的自我,就无法确定自己是否在做真实的自己。
“做自己意味着必须要有自己的渴望和思想,说出自己想说的话,也就是说能够‘自主’”心理治疗师穆萨·纳巴迪说。自主意味着敢于说:“不”,敢于辜负父母的期待和投射,敢于超越集体、社会和文化的条条框框。“如果一个人感受到内在冲突,人格被一分为二,在渴望和抗拒间左右为难,就像内心那个因受到惊吓而惶恐不安、迷失的孩子,和竭力摆脱前者影响的成年自我之间的角力。”纳巴迪说,“必须首先接受这种痛苦,通过辨别自己的不适逐渐进行自我确定,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个自主而有欲望的个体。”
怎样才能了解真实自我,怎么知道我们是否在做自己呢?
罗杰斯认为,做自己意味着在个人 体验中寻找真实自我。真实的自我是“想”不明白的,只能通过身体的途径,去感受、体验到个“我”。神经生理学家雅恩·鲁吉耶苌至认为,做自己就是一种荷尔蒙达到充实的状态:“疲劳得到修复,消化系统感到轻松,痛苦感消失,注意力、记忆和睡眠良好;情绪正常, 没有恐惧……”
“生命如云,不是静态的,而是一种体验流。”心理学家尤金·简德林这样说。
体验是不断变化的,自我也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东西,而是一个不断实现的过程,做自己就是一种连续不断地和自我保持一致的运动。做自己,也不表示必须持续与世界、与他人对抗。事实上,我们只有做真实的自己,才可能与他人真正亲密。一个成熟的个体拥有“外圆内方”的智慧的处世哲学,懂得在保持自我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,不断做出调整以适应他所处的环境,与他人和谐相处。只有兼顾“自我、情境、他人”的一致性沟通方式是真正的做自己。
|